![]() |
此时,36岁的王正华已经是上海市遵义街道分管经济的党委副书记,而他所在的街道接收了500多个知青,比其余街道多出3、4倍。他们要工作,要吃饭,还要成家,政府就那么几个岗位,又安排不了几个,于是,给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就落到了王正华的头上。王正华说“党的号召就是命令”,硬着头皮开办了客运、货运、汽车租赁和旅行社等5家公司。
靠着政策扶持及自身的踏实能干,3年后这几家企业多半走上正轨,特别是货运公司,一天能有70单生意。唯独旅行社,即使背靠政府资源,也勉强能交上20平米的办公租金。王正华作为一个官员,既要落实政府各项工作,又要维持企业经营,在两种身份间不停转换,搞得他疲惫不堪。
青年时期的王正华
1983年底,他终于认真思考起“当官还是下海”的问题。此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刮起,王正华认为商场上大有可为,于是在1984年,他决定下海创业。
这一决定惊动了领导,很多人都给他做工作,“你业务能力强,继续干下去,仕途一片光明!”不过,做了决定的王正华,听不进任何劝。得知他去意已决,领导最后也发了狠话,“要走可以,5个公司中只能带走旅行社。”
旅行社是业绩最差的,领导意图一次让王正华知难而退。岂料王正华想都没想说:“旅行社就旅行社!”
于是,他邀请专家开办旅游培训班,通过报名费和培训费筹措了3000元资金申办了营业执照,拿出其中的2000多元钱打造了一个面积仅仅2平方米左右大小的铁皮屋安放在中山公园内作为营业场所,上海春秋旅行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的前身)就这样诞生了。
春秋旅行社起步于这个2平米的铁皮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