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艺人有必要考资格证吗?:演出经纪人资格认证、主持人持证上岗、有人建议艺人也持证上岗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1-09-15 16:24:00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 任思雨)吴亦凡涉嫌强奸罪被批捕、郑爽因偷逃税被处罚、张哲瀚参观靖国神社被抵制……最近一段时间的娱乐圈地震,让明星艺人的准入门槛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

  近日,贾樟柯评价演艺人员持证上岗的观点登上热搜。当违法失德和“塌房”事件频频出现,明星艺人考资格证,究竟有必要吗?

  专家:建议艺人持证上岗

  近日,多部委就娱乐圈密集发声,中宣部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执行演出经纪人资格认证制度。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通知也指出,要严格执行主持人持证上岗。

  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建议明星艺人应该持证上岗。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微博截图。

  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组织召开的“饭圈文化治理”专家研讨会上,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建议严格行业从业标准,对艺人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艺人持证前需接受思想、政治、理论、专业、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培训,进行登记注册管理。凡是没有注册登记的,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

  这个建议一出,立刻引起网络热议。有不少网友表示支持,既然许多职业都有准入制度,艺人也应该设置门槛:

  “公务员要考试,教师也要考教师资格证,为什么艺人不能持证上岗?”

  “严重支持!不光演戏需要考证,唱歌也需要!拒绝跑调对嘴的上晚会!”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微博截图。

  贾樟柯:我赞同不拘一格

  但针对“持证上岗”的说法,导演贾樟柯并不赞同,在近日的一则采访中,他表示艺术创作应该不拘一格,不应该有过多的人为的门槛,而娱乐圈的种种乱象应通过其它方法有效解决和引导。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视频截图。

  他以自己的表弟韩三明举例:“他就是一个矿工,我就觉得他特别适合《三峡好人》,他就演了而且他拿了最佳男演员(奖),那如果有这个准入制,我们还能不能请他演,银幕上还能不能有这样的形象,就是一个问题了。”

  13日晚,贾樟柯再次回应“持证上岗”,他重申,演员能否胜任角色不该以考核为准,因为考核的方式、标准无法制定,演员可以以法律、道德等约束,而不要浪费行政资源。

  很多网友表示认同,因为艺术行业相对特殊,并不适合简单用一个资格证来量化:

  “艺术创作应该是鲜活的,有很多经典之作的演员之前都没演过戏。”

  “人品高下可不是考个证就能判定的。”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微博截图。

  其实在去年,编剧汪海林也曾在采访中提及这个问题,他认为“不宜搞这种方式”。

  汪海林说,演员的情况太复杂了,比如谢晋执导的电影《启明星》,演员中真有弱智儿童,在法制教育电影《少年犯》里,也有真正的少年犯出演,“你要他持证上岗吗?”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视频截图。

  有资格证,能保证德艺双馨吗?

  的确,连日来的娱乐圈震荡和整治行动,让很多网友发出了“艺人门槛低”的感慨。

  除了艺德问题,在呼吁艺人考资格证的网友评论中,也有一部分是不满于当前某些艺人的业务能力,例如假唱、念数字台词、抠图式演技等等。

  近日,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演员陈道明就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犀利发言,称一些“流量演员”是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影响了很多优秀创作者的声誉,破坏圈内风气。

点击进入下一页
来源:视频截图。

  但是,假如艺人持证上岗,首先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是:资格证的考核标准是什么?应该由观众、导演、平台还是协会来制定?艺术的评判存在很多主观成分,如果按照统一标准认证,以后会不会出现表演千篇一律的艺人?如何能体现考核的完全公正?

  事实上,很多优秀的演艺从业者并非从科班出身,而近来违法失德的艺人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即便有了资格证,也不能完全从品德的角度保证艺人的“德艺双馨”。

  娱乐圈唯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乱象的背后,并不单单是艺人自身,还涉及到背后的资本逐利、监管不力等产业链的问题。持证上岗看似是从艺人的入口处筛选掉了一部分,但更可能挡住许多有天赋的“潜力股”,还有可能滋生更多证件滥用的现象。

  治理娱乐圈乱象,既要演员严格自律,加强法律素养和职业素养,也要监管部门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监管力度,还要行业组织、经纪机构等全行业的引导和监督,及时发现苗头、解决问题,只有多方合力,才能进一步净化网络娱乐生态。(完)                给艺人办证,好使么?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证书是一种由机关、学校、团体等发的证明资格或权利等的文件。

有统计,一个中国人的一生至少会拥有70个左右的证书,这其中包括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证书的作用,显然是证明某种能力或者资格,从这个角度看,艺人们通过学习考试拿到一种证明自己能力和资格的凭证,顺理成章,没毛病。

我国艺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班出身,由专业艺术院校培养后进入娱乐圈,另一类则是草根出身,由于天赋或机缘巧合进入娱乐圈。前者在校学习期间,已经拥有了证明能力的证书如毕业证、学位证,但后者显然不可能提供任何证明自己艺术水平的证书。

如果将此两类艺人统一集中起来通过培训和审核最终发证,那么在艺术专业性范畴上如何评定?谁来认定高低?

同理,电影作品《启明星》中,导演谢晋采用了智力残疾的儿童演员;在电影《少年犯》中,导演也大胆采用了在押少年犯进行表演;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女主角魏敏芝和男主角张慧科都是普通农民的孩子;2019年上映的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包括三位主演在内的全部演员都是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和相关学习的素人。

差点忘了,还有一个叫做王宝强的演员,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树先生”,一个几乎没有差评的“许三多”。

持证上岗,他们还有机会么?

从根儿上说,艺术创作中模糊的标准和审美,没有任何机构有资本和勇气站出来说:“这个证我来发,我能评出个公正严明。”

与此同时,当认证与权利保护发生关系,不排除会滋生利益与腐败的可能,演员培训这一块,是收费还是不收费?收费标准又是什么?

有人说了,这个证可以抛开艺术本身,只考核艺人的道德修养。

但如果经过学习和考核,拿到证书就可以保证道德修养的话,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社会文化等课程都已经教授了道德修养的内容,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拥有初中或是小学的毕业证书,从结果上看,小学毕业证最终保证了人们的道德修养了么?

如果说,艺术本身勉强还算有标准的话,道德的标准则更加模糊,没法量化,拿到“圣人证”也只能证明在考试的那一刻,考生的道德修养达到了考核标准,但对日后的行为和规范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对于单一个体而言,道德表现可能在一天中都会发生变化,是一个情绪化的因素所在,要给道德发个证,本身就是一个残缺的无法实现的想法。

这里面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发证的考官们,如何证明自己的道德和修养达到了标准?

想了半天,这个证除了折腾人以外,几乎没有用。

我管不了,你别干了

差不多的证,上世纪90年代,需要登台演出的艺人办过,后来因简化政策,发现没有用就给取消了。

在当年,这个证书仅代表从业资质,并没有所谓道德认可一说。

反观今年暴雷的艺人,多数引发全网震怒的行为,并非仅仅是“失德”二字可以涵盖,更多涉及违法犯罪。

在健全的社会运行中,相比道德,法律是最明确和稳定的规则,所有人是否触犯法律,只用一把尺子就可以衡量清楚,在法律中几乎不存在模糊的空间,偷税也好,强奸也罢,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法律问题。

法律的问题就交给法律去解决,在法律面前,道德是没有公信力的。法律判罚时不会考虑你有没有证,而道德根本就没办法判罚。

除证书没用之外,这个荒唐的建议更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最后那半句话:

“凡是没有登记注册的,规定各类平台均不予录用”。如果前面的荒唐是没想清楚,那么后半句就把“懒政”的动机暴露无遗了。

背后是这样的一个逻辑:“我管不了,就设个门槛,你达不到就别干了,干得人越少,我管理起来越容易”。

艺人失德违法的背后,是唯流量至上、泛娱乐化等行业风气,甚至并不单单是艺人自身的问题,还涉及背后的资本逐利、监管不力等产业链的系列问题。

整个行业和环境出现了问题,是不是行业上中下游所有参与者都要集体来考个证?仅有艺人考证肯定不够,经纪公司考不考?视频平台考不考?赞助商考不考?观众考不考?

不考证的啥都别看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因某些明星的失德违法,最终砸了草根演员的饭碗,这一枪开得着实有些歪。

看似“主动”的作为,实则是急功近利的“懒政”,简单粗暴地试图通过一纸没用的证书来掩盖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天真地认为一张证书就可以将未来的环境改善,通过人为限制从业者的门槛和数量就能解决问题。

只能说这位专家既不懂社会,也不懂管理,更不懂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