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1961年公安部禁农村人口任意流动 无介绍信将遣返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13-02-15 20:47:00

核心提示:1961年11月11日,中央批转了公安部颁发的《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决定由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将那些没有开介绍信的流入城市的人口收容起来遣送回原籍。

1980年代农民工 资料图

本文摘自《南方都市报》2012年10月16日刊  作者:《南方都市报》特别报道组  原题为: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

1961年11月11日,中央批转了公安部颁发的《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决定由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将那些没有开介绍信的流入城市的人口收容起来遣送回原籍。1981年,旦场镇的青年李家民独自一人来到了海南。他的目的是找到在海南做建筑的老乡,然后留下。他有一张介绍信,只是这张介绍信上的印章是他自己用番薯仿照大队的印章雕出来的。这类的印章在旦场有一个响亮的称呼——“番薯印”,农民就是靠着它闯进城里的。

在没有身份证的年代,有了介绍信就等于让外出人员有了一个合法的身份。“那(介绍信)可是像命一样珍贵的啊!”旦场镇镇长林票回忆,自己出门那年开到介绍信后,为了避免丢失,一直把介绍信藏在内裤里。

在当时,能拿到“指标”的人员都有着强大的社会关系。为了外出,一些拿不到指标的生产队员开始尝试将番薯削平,然后仿照大队的公章进行雕刻,自己开上一封介绍信,盖上“公章”。

旦场镇是电白县下属的一个小镇,也是电白的建筑行业的发源地。旦场建筑业的发展就是电白建筑行业的一个缩影。

旦场镇南濒南海,东北是420座低山和土丘构成的丘陵地带,耕地面积很少,“贫穷和残破”是老一辈人对于此前旦场镇貌的记忆。不过,如今的旦场镇是有着“建筑之乡”美誉的乡镇。5月末,南都记者来到旦场镇访,走进旦场镇下属的乡村,首先展现在眼前的是鳞次栉比的三层小楼,独门单户、造型迥异。富裕起来的村民默契地用自己最擅长的建筑,来表达着对自己、家人乃至家乡的犒赏。村里基础设施完善,富裕的村民也热心公益事业,修公路、建学校。尽管,村民建造的房屋因为缺乏规划稍显凌乱,但村道的干净整洁却让人明显感到财富给村民带来的变化。然而,在老人和孩子悠闲自在的村舍里,几乎见不到一个年轻力壮的身影,龙尾村村长刘冠奇解释说:“他们过年才回来,都要在外面打工的。”

事实上,外出打工已经成为这个“建筑之乡”村民的生命轨迹里不可缺失的一程,30多年来始终如此,不曾间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