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府谷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来源:折家将博客    发布时间:2017-06-09 12:14:00

摘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了产业边界,延长文化产业价值链和文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促使旅游产业向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服务业转型。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然后结合府谷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概况,对府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府谷;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改革步伐不断推进,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同属于国民经济的第三产业,旅游产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也是经济型很强的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既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充分发挥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展示文化内涵与魅力、塑造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产业融合理论成为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和文化产业不断创新的最佳路径。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产业边界的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边界
任何系统都存在着“边界”问题,不同性质的系统有不同的边界确定方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两个系统,分别具有明晰的产业边界。从宏观看,旅游活动本质上是将各种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进而进入旅游市场运作获得经济收益的过程。从业务流程视角来看,旅游产业的边界就涉及到利用技术开发旅游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产品而形成相应的基础边界,而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通过特定的分销渠道进入到市场,分别形成旅游活动的运作边界和业务边界,最终构成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文化产业是指提供文化产业以及为生产和经营文化产品提供物质和智力服务的经济行业。其本质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在客观上能够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文化产业在全球已经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条,即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再生产以及交易。
  2.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具有本质的耦合性
文化和旅游具有本质的内在关联性,产业特征的天然优势决定了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文化既是旅游的最初动机,又是旅游的最终目的。随着体验经济和信息化服务的兴起,旅游者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旅游因为文化的存在而更加高雅。另一方面旅游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使得许多文化产业成为旅游产业重要的旅游资源,没有旅游的文化就变得没有魅力。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发展文化性质的旅游就是发展具有核心价值的旅游,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有旅游的文化产业就具有广阔的市场。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具有本质上的耦合性。
  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本身具有明显的产业边界,但是这两大产业之间又具有本质的耦合性。同时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旅游者消费需求的改变,两大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其融合的动力机制如图1所示。
 
  (1)市场消费需求改变成为产业融合的拉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旅游市场正在从单一大众性的观光旅游向休闲体验式的旅游形式转变。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换代,游客对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文化产业作为历史传承的见证,刻板的文化表现形式不能吸引文化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只有以创意、思想等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只有与具有动态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够提供更具有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更具表现力的文化产品,满足旅游市场以及文化产业市场的消费需求。
  (2)市场供给为产业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力
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引起供给市场的转型。我国已涌现了一批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不仅有如西安的曲江新区、深圳华侨城等旅游文化企业,而且有“印象·丽江”、“印象·刘三姐”、长恨歌等一系列的演艺旅游产品,还有杭州宋城等主题公园的旅游文化新产品,还有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福建福州的三坊七巷等时尚旅游休闲购物商业街。产业融合的市场供给不仅丰富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以及表现形式,还延伸了产业链,在树立目的地形象、带动就业、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外部环境成为产业融合的奠基石
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强大后盾。从政治方面说,政府制定的各个层次的发展战略、规划等引导产业融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被纳入国家战略体系。陕西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以及关天经济区、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都积极推动“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发展。经济方面主要是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为跨产业的相互渗透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智力支持。 此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持主要是指新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和推广,形成丰富的旅游产品类型。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
  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角度指出,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一个产业边界动态变化的过程。最初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分立,有各自的产业边界。此时,他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要,相互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小。随着信息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兴起,社会经济状况相似性、消费者的旅游偏好形成的跨产业需求、多种产品联合使用的互补性、政府放松经济性规制等因素推动着旅游业与文化业由分立走向融合。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单元化和模块化方便了旅游嵌入文化产业体系,赋予了该产业以旅游的功能。在融合过程中,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借助技术手段的创新,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渗透或延伸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与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实践表明,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二、府谷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实践
  (一)府谷县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概况
  1.府谷旅游产业现状
    府谷县因煤而兴,严重依赖能源,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第三产业失衡等问题。近几年府谷县大力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首先是结合农业大县的本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园区,利用府谷黄河沿岸农业生产基础较好的条件,规划建设四大特色农业园区、五个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和100 个现代农业小区。建成以墙头和碛塄为主的农业旅游文化园区,实现单纯农业向农业休闲旅游产业的转型。其次,重视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欲开发,府谷县投资大量资金对府州城文化旅游景区、七星庙文化旅游景区、哈镇马占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武庙旅游景区、五虎山旅游景区、黄甫李家大院及麻镇明长城遗址的建设和修缮工程。修建了府州文化广场、千佛洞和五虎山摩崖石刻,千佛洞望景长廊及五虎山观河楼景区等。旅游景点建设已全面铺开,这为府谷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后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黄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长城边塞文化资源为主线的四大旅游发展主板块。
  2.府谷文化产业现状
  府谷县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文化先进县。府谷县几年来主要实施四大文化工程,即以府州城为重点的边塞文化、以二人台为重点的地方文化、以府谷文库为重点的精品文化和群众文化工程,全面提升府谷文化软实力,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府谷县根据中省市及《府谷县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文化产业进行改革,并积极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台,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府谷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实践
  府谷旅游起步较早,府谷跟随陕西旅游大省的发展步伐于改革开放初期就发展旅游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府谷县的旅游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初级的观光阶段,没有形成具有高参与度和高体验度性的深度旅游。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且借鉴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践,府谷对其旅游资源进行详尽的摸底调查,综合本县旅游资源特色和客源市场需求,将历史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产业与现代休闲度假娱乐旅游项目结合起来,开始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1.提出产业融合、创建休闲旅游文化“后花园”战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支持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要达到5%以上,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增速。这也为府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府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府谷县委县政府已经深刻的认识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急需改变,发展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为主要竞争力的经济形式。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将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标志,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府谷县结合自身特色在黄河沿岸地区建设特色农业园区、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小区以及进行旅游开发,迈出了产业结构转型的坚定步伐,也有利于打造工业之外全县经济新的增长极。
  2.策划及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及项目
  府谷县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及项目。府谷作为农业大县全面启动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建设,提出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旅游。规划建设墙头和碛塄为主设施农业园区、立体农业示范园区以及20多个现代特色农业小区。碛塄农业园区借助农业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如花坞古镇、折氏家族故居、新石器龙山文化的朱家梁遗址、桥沟北盖峁遗址、王家墕遗址以及表新石器中期文化的石堡村大小石堡遗址等成为府谷县文化旅游的“宝地”,也是府谷县开发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府谷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困境
  (一)“资源依赖型”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上依然遵循着“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模式。限于交通、区位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等因素的限制,旅游业的发展初期对资源的依赖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改观,这种依赖型发展模式将不能适应游客对文化需求的发展,成为区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繁荣的绊脚石,迫切需要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以及企业重新审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战模式,创新发展模式。府谷的旅游业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尽管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进行投入较多,同时也建设并开发了一批农业旅游产业园区和文化旅游遗产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沿用“单一”的运作模式——单一景单一门票和单一观光的经营模式,对府谷的农业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单一开发和利用,旅游的联动效应没有完全发挥,旅游的附加值较低。抱着折氏文化及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徘徊在低端产业链,这成为府谷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困境。所以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将是实现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市场拓展型”发展模式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县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二)体制和机制的障碍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硬性捆绑,它涉及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创新提升。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发展理念、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深入探索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形成协同发力、合作共推、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适时制定出台诸如打造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培育、品牌项目开发、专门人才培养、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政策措施,有效发挥政策的驱动和激励作用;积极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首先是企业互动机制不健全,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各自为营,缺乏统一策划和监控。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文化企业的体制改革,在全民皆游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旅游业也从“观光游览”向“深度体验”转变。这两大产业均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在发展中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中介组织发育不良、政企不分等问题。府谷作为西部经济强县,一直以来都是依赖能源发展经济,但是随着能源消耗,社会经济也面临严峻考验,从能源强县转为文化休闲旅游强县。需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高度的互动发展,管理和运行体制实现有效对接,做好整体规划和调控,实现企业良好的互动机制。
  其次,缺乏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互动机制。虽然府谷已经建成了四大农业文化产业园区,有效地实现了农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但是缺乏产业融合发展的龙头企业,大量民营企业分别投资,导致大量势单力薄的同质化企业形成市场无序竞争产业链无法有序衔接的混乱局面。府谷折氏文化家喻户晓,目前只是单独对经典景区进行修缮和开发单一的观光旅游,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容和开发。只有突破产业的条块分割状态,创造有利于龙头企业发展的机制和体制环境,通过龙头企业整合和辐射其他相关产业,形成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有效分工合作,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
  最后存在区域内有效互动机制。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发展规划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以及地方保护等体制性障碍十分突出,没有实现有效沟通,缺乏整体优势。在大陕北甚至是秦晋蒙区域旅游的发展中还没有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盘棋原则。府谷县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要实现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必须与大陕北旅游文化区、秦晋蒙旅游文化区域实现有效的区域合作。府谷在景区运营方面没有与其他地区的旅游景区形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在景区联票出售、文化氛围营造、文物保护与开发等方面依然遵循孤立、分割发展的局面,没有进行有效的整体营销和品牌塑造,府谷“鸡鸣闻三省”的区位优势没有完全发挥。
  四、府谷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互为利用开发是产业融合的初级阶段。正确的产业融合路径选择将成为府谷县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的关键因素。鉴于目前府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处级阶段,要实现深度融合,就要从融合理念、产业运作模式,市场机制、运营体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握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态势,用先进的体制观念引导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创意性、高辐射性以及高附加值的特点,旅游产业则具有关联性强、覆盖面广以及综合性强的特点,这两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并不是其产业价值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两大产业价值的有效组合形成新的优势价值链。只有树立全新的产业融合发展意识,才能更好的掌控融合发展方向。府谷县在体制观念整合方面,要充分利用政府在旅游文化规划中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旅游文化产业领导部门,发挥对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所属的文化局、宗教局、旅游局等主管单位的领导和协调作用,规划制定并实行强有了的宏观指导和监管力度,实现府谷的大文化与大旅游和谐发展。其次,要全面梳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制定短、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鉴于府谷在大陕北以及秦晋蒙中的文化资源优势,应定位于折家文化为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并辅之以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产业园区。破解区域以及行业壁垒,整合大陕北以及秦晋蒙文化旅游产业,对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进行合理定位,高端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以市场导向带动产业融合
  对于府谷县而言,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增强府谷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效益的必然选择。首先,府谷各地应根据文化底蕴以及旅游资源特色,研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需求,发现产业融合的契机,形成地域特色的产业融合道路。其次,充分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一观点。利用文化旅游项目积极整合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第三,加快培育民营文化旅游企业。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扶持鼓励改制职工、名家能人、乡土人才、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才创办文化企业。鼓励支持中小民营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闶区和基地集中,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最后,组建跨行业的产业集团,鼓励以资本为纽带的文化与旅游企业创建。以西安曲江新区、杭州宋城以及华侨城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企业,既有开发文化旅游项目的能力,又拥有影视、出版等横跨多个行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大型企业。府谷县可以借鉴上述企业的发展模式,整合现有的中小型文化企业与旅游企业,或者由政府部门牵头组建大型跨行业的大型企业推动县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培育两大产业融合中的各类市场,打造产业融合的“生态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吃、住、行、游、购、娱”作为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各个方面,但是这种多元的要素需求是通过市场各个主体提供,因此形成了各类市场。所以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中,必须注重各要素主体的融合发展,及从旅游者消费需求出发构建价值网络和融合产业的“生态圈”满足其整体需求,这样才能保持区域的长效竞争性实现可持续发展。鉴于府谷县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现状以及规划开发现状可以从以下几类市场进行创新性产业融合。
  第一,针对府州城文化旅游区可以借鉴宋城发展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对于府州城不仅要保护,更要开发。旅游业的开发既能为古城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保护古城做大宣传工作。例如杭州宋城景区作为我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借助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的经营模式在景区内深度开发体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游客在景区可以观看白蛇传、梁祝化蝶,武松以及采茶舞等演艺文化,也可以欣赏传统手工艺杭州扇艺、丝绸展示、越剧、木偶戏、皮影戏和布袋偶等。府州城府州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的基础上应借鉴杭州宋城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非物质化遗产体验型开发的经验,深入挖掘折氏文化,通过演艺的形式展现折赛花(佘太君)在五代时期的丰功伟绩,还可以结合碛塄农业园区折家山、花坞镇(花石峁村)联合开发折氏文化旅游线路。
  第二、借助旅游商品,将旅游商品进行文化艺术化开发,实现旅游商品高附加值的融合创新模式。其中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商品的核心代表,作为旅游目的地或景点景区特色的物质载体,只有独具艺术色彩的旅游纪念品,旅游这才有购买和收藏的欲望。府谷县应对旅游纪念品进行艺术性开发,通过积极鼓励旅游商品生产商与文化艺术公司通力合作,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府谷特色文化嫁接与旅游商品,提升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对有“水果钙王”之称的府谷海红果包装及生产进行分层次,通过精美的包装吸引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
  (四)加强宣传,营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良好氛围
加强旅游宣传,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是旅游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也需加强文化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的宣传,从而拓展市场空间。一方面充分发挥旅游文化产业领导部门的作用。可以发挥服务、协调的功能,开展文化旅游讲座,提供行业发展动态;建立府谷文化旅游信息网络,宣传、推介文化旅游产品,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服务;进行文化旅游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规范市场行为等,有助于文化旅游产业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新形式多渠道多途径进行宣传,创建立体化市场营销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还要与时代接轨,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进行宣传。阳朔因为《印象·刘三姐》而再次被大众旅游者所喜爱,成为真正受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同时还可以利用影视宣传或实景演出等形式将府谷特有的农业文化与折家文化通过与旅游融合来树立府谷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象。
  参考文献:
  【1】魏有广 孙赫 基于产业转型视角的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5,(4).22-23
  【2】何建民 我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动因、路径障碍及机制研究[J]旅游学刊,2011,26(4)8-9
  【3】吴金梅 宋子千 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 2011,26(6):29-35
  【4】张海燕 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4):322-326
  【5】珠江瑞  宁夏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11,11(6):150-152
  【6】程锦,陆林 朱付彪 旅游产业融合进展机器是[J]旅游学刊2011,(4):13-19